广大市场主体正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这样的行情并不多见,真没想到涨得这么猛。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小养殖户焦合州对比上下半年的市场行情给自己算着账,从目前销售价格来说,仍有利润空间。
内黄县地处豫北平原,2021年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550家,肉类总产85906吨。无论上游养殖端或下游消费端,猪肉价格保持在一定区间,对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既得让养殖户有利润,又能保证消费者的日常需求。此外,高温多雨季,养殖场(户)做好疫病防控,适当扩产能获得可观利润。朱增勇认为,从全年看,如果全年出栏价格高于成本线,则全年盈利。
有关方面分析认为,部分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渲染涨价氛围,短期内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朱增勇表示,自媒体不负责任的谣言直接或间接地扰乱了市场价格。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精准滴灌,稳企业保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保证小微企业发挥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中国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机构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孙国峰介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稳企业、保就业。从结构上看,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589亿元。
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对经济恢复保持了稳固的支持力度,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看人民币贷款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目前,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孙国峰介绍,一是对2021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由企业和银行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并继续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地方法人银行按规定给予激励,激励比例为贷款本金的1%。看社会融资规模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
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86.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保持平稳。信贷支持,后劲十足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
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4.2%。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结构方面,信贷结构继续优化。总量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合理增长,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
我国还建立了棉花储备制度,确保棉农无虞。标签:棉花|供需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截至3月24日年度均价为14661元/吨,同比上涨16.7%。王建红表示,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500万吨左右,超过40%的棉田为机械化采摘,棉花已成当地农民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预计2020至2021年度,我国棉花产量592万吨,消费量810万吨,进口量235万吨。近年来,我国棉花消费量每年稳定在750万吨至850万吨,占全球棉花总消费量三分之一。
3月2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最高达16711元/吨,创2018年9月以来的新高。为确保国内棉花供应链稳定,我国积极拓展进口渠道,加强与巴西、印度等重要棉花生产国的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毛树春表示,总体看我国棉花供需基本平衡,棉花生产、进口与棉及棉制品、棉及棉制品服装进出口在量上大致保持平衡关系,国产棉原料有足够保障。在25日召开的中国棉花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上,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红介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
国内棉花总产量保持稳定,在区域布局上继续向新疆集中。据介绍,在国内外消费恢复带动下,纺织企业产销回暖,国内棉价近来涨势明显
商务部将继续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米、面、油、肉、蛋、菜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形势,会同有关部门视情做好中央储备的投放,适时增加市场供给。从国际市场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之沙漠蝗虫、东南亚旱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幅度,世界谷物价格指数去年6月以来连续9个月上涨。加之市场对粮价看涨的预期较强,粮食生产企业和农户囤货惜售的心理也支持粮价上涨。从综合生产能力来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
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稳定,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禽、蛋、蔬菜等随着气温回升供应增加。(张翼) 标签:粮价|上涨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
今年春节以来,国内食用农产品价格持续回落。最近全球食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是否会加大国内食品供应的价格压力?在3月25日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总的来说,保障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和运行稳定有基础、有条件,粮价大幅上涨的支撑条件并不充分。
高峰强调,同时,将加强对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指导,落实好相关的保供稳价工作,确保国内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总体来看,食用农产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其中,大米、面粉的价格与前一周相比稳中有降,与年初基本持平。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高峰告诉记者,根据商务部的监测,上周(3月15日至21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比前一周下降了0.9%,连续5周累计下降9.6%,比年初下降了5.6%,同比下降了2.7%。当前我国粮食供应整体充足。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国内生猪生产快速恢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短期内增加较多,价格上涨,带动其他粮食品种价格上涨。猪肉、蔬菜的批发价格比前一周分别下降2.3%和1.5%,比年初分别下降19.3%和9.2%。
高峰指出,2020年以来的粮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粮食库存来看,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毛树春表示,总体看我国棉花供需基本平衡,棉花生产、进口与棉及棉制品、棉及棉制品服装进出口在量上大致保持平衡关系,国产棉原料有足够保障。国内棉花总产量保持稳定,在区域布局上继续向新疆集中。
评论留言